跳至內容

特色計劃
「家」陪同心社區網絡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執行機構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下稱浸會愛羣)及利民會
計劃推展期 2012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三年)
對象 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及其家屬、社區人士
推行地區 東區及灣仔區
關鍵性協作夥伴 港島東醫院聯網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下稱東區醫院)精神科、社區及病人資源部、社福機構、地區團體
撥款額 $2,600,000
目的
  1. 鏈接醫(醫護)、福(社福)、社(社區)、家(家屬)跨界別的合作,發揮不同群體的優勢,實踐社區照顧之理念,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融和,從而累積社會資本。
  2. 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及其家屬建立支援互助網絡,交流生活經驗和心得,紓緩壓力,達至互助互惠的果效。
  3. 為康復者建立新身份認同,加強自信和融入社區,累積社區的正能量。
  4. 提升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關注,加強及早介入,建立一個精神健康的社區。
推行策略 計劃在東區及灣仔區結連醫、福、社、家跨界別的合作,實踐社區照顧之理念,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融和。
  1. 充權:在醫院候診區設立「家友站」,建立康復者及其家屬之間的互助交流平臺;另為剛病發的患者及其家屬設立「有你同行」支援網絡,協助他們面對及渡過困境。
  2. 轉化:推動康復者及其家屬擔任「逆境轉化生命大使」,與學生、社區人士分享抗逆的心路歷程,將患病的痛苦經歷轉化為寶貴的生命經驗,確立病患者擔任助人者的新身份,併爲社區注入正能量。
  3. 倡導:分別在三個小社區定期設立諮詢點,由專業人士當值,為居民解答有關精神健康的疑問及進行公眾教育。此外,鏈接社區持份者成立「社區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負責策劃及統籌所屬小社區的各項社區精神健康宣傳活動,以及籌劃「精明大使」訓練班,招募社區人士擔任「精明大使」,協助在社區推廣健康資訊,建立關懷社區。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生活節奏急速,競爭激烈,有時會讓人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精神健康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除了協助病患者康復外,病患者家人所面對的壓力及困擾,很多時也不是旁人所能理解,但他們的需要又往往容易備受忽略。如果你曾以奇異的眼光去看身邊的精神病患者家人,其實已不知不覺為家屬增添了無形的壓力。


突破服務框框 為照顧者給力

浸會愛羣、利民會及東區醫院爲了更有效承託病患者、康復者及其家屬的需要,於2013年初攜手作嶄新的嘗試,在東區醫院精神科急症室及門診候診區,設立「家友站」提供諮詢服務及設立遊戲攤位,由完成訓練的康復者及家屬擔任義工,與社工一起為候診病友及陪診家人打氣,搭建了病患者、康復者及家屬之間的交流互助平臺。家友站會為家屬進行一些壓力小測試,瞭解他們面對的壓力,從而提供相關的減壓及社會支援服務資訊,並邀請他們加入成為會員,促進家屬之間的資訊交流及情緒支援。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今年母親節,家友站舉行了摺紙花活動,候診病友及其家人均踴躍參加,反應十分熱烈。精神科醫生及護士均異口同聲,認為家友站誕生後,令候診區變得不一樣,以往候診病友及家屬大多是沒有表情地在等候,見完醫生後便會匆匆離開,現在活動令候診區的氣氛變得有生氣。社區及病人資源部精神健康資源中心張主任表示:「家友站之服務模式成效顯著,能夠有效地承託病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中心亦將會繼續擔當協調的角色,促進推行計劃的兩間社福機構、精神科及本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積極擴充套件更多服務形式及服務範圍。」家友站的成功,正好體現跨界別之間凹凸互補的優勢與力量。

此外,計劃另設有「有你同行」一對一配對支援,特別為剛剛面對家人患病的朋友而設,由一群有過來人經驗及完成培訓的資深家屬擔任同行者角色,協助徬徨的家屬過渡適應期及尋找適切的服務,同時會透過定期舉辦聚會、電話關懷和陪診支援等,讓他們感到在這路途上自己並不是孤單的。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 逆境轉化生命大使」為社區注入正能量

計劃除了協助病患者、康復者及家屬建立支援網絡和交流平臺外,讓康復者及家屬經歷角色轉化亦是重要的一環。計劃為他們建立「逆境轉化生命大使」(下稱生命大使)的新身份,由一位受助者變為助人者,以自身對抗疾病的經歷,向社區人士及學生宣揚逆境自強的資訊,為社區注入正能量。Happy(化名)是一位曾患思覺失調的人士,她以生命大使身份到香港城市大學及新城電台,勇敢地分享她病患和康復的經驗,更不時勉勵患者積極面對生命。Happy認為康復者透過與他人分享經歷,有助增加自信和融入社區,拉近康復者與社會人士之間的距離,亦促使社會人士對康復者多了一份包容及接納。

除了Happy,陳麗麗女士亦加入了生命大使,將女兒患病的經歷及一家人克服各種挑戰,陪伴女兒康復的點滴與其他家屬分享。她體會到別人支援和接納對病患者及家屬的重要,積極參與計劃各項活動,鼓勵他人跨越人生逆境,更擔任生命大使的義務導師,將自己過往所面對的壓力、感受及經驗,化作培訓教材。從Happy及陳女士的分享經歷里,她們都充份彰顯生命大使的使命,為社區注入正能量,建立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跨界別協作 精神健康知識滲透社區

要成功建立一個正能量的社區,需要將精神健康資訊普及化,滲透社區的不同角落。因此,計劃邀請了一群專業人士成為義工,定期在灣仔、筲箕灣和柴灣三個小社區之地區諮詢站當值,為居民提供精神健康資訊及解答疑難,同時亦能發揮及早識別的作用。此外,計劃成功連繫地區上不同的持份者,包括:私人執業醫生、區議員、居民協會主席、婦女協會主席、家屬、康復者、護士、臨床心理學家和職業治療師等等,成立「地區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結集力量共同為建立健康社區出謀獻策,向居民宣揚關注精神健康資訊。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爲了令工作事半功倍,委員更要定期接受東區醫院的醫護人員、浸會愛羣及利民會提供的訓練,裝備成為社區的倡導者。「精明大使」訓練班就是其中一項由委員會籌劃的活動,招募街坊和地區領袖擔任精明大使,提高他們對社區上有需要的病患者、康復者和家屬的關顧,實踐社區照顧之理念,從而建立一個精神健康的社區,彰顯「小社區」的力量。精明大使涵蓋各行各業的朋友,包括街坊、教會牧師,甚或美容師等,「PrettyMedical」便是其中一間美容公司,推動大部份員工接受精明大使義工培訓,當爲客人進行美容療程時,美容師都會主動關心客人的精神健康,並在有需要時提供有關資訊。

廖牧師及鄭議員是委員會的中堅份子,同時認識灣仔區私人樓宇業主立案法團及管業處代表,他們很認同委員會搭建了一個有效平臺,增強各組織的溝通和合作,發揮凹凸互補果效,提供多向度的資訊交流。廖牧師相信有需要推動更多居民關心身邊的人,裝備居民精神健康知識,並加強他們與有情緒困擾之鄰居的相處技巧和態度,建立一個共融關愛社區。

延展「醫、福、社」模式

「家」陪同心社區網絡計劃雖然只是開始了一年多,已成功鏈接27個地區團體加入「地區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包括:區議員、香港島校長聯會主席、灣仔獅子會、互委會、教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等等,共同宣揚關注精神健康,建立社區關懷文化。此外,病患者、康復者和其家屬透過計劃轉化作為助人者,協助有需要的病患者和家屬,彼此互相關懷,在面對精神病的路途互勵互勉。未來,計劃將會與香港大學合作,就計劃的「醫、福、社」協作模式進行研究,在充能、轉化及倡導三個層面作出解構,檢視精神病康復者及家屬建立支援網絡的成效。我們期待計劃的實證經驗,能更有系統整理出一套有效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在社區的跨界別協作介入模式,進一步在不同社區延展。


(東區醫院及私人執業醫生)
• 開放院內精神科急症室及門診候診區設立「家友站」
• 成為「地區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委員,出謀獻策
• 善用專業知識,為社區持份者及居民提供訓練

(浸會愛羣、利民會)
• 為社區持份者及居民提供訓練
• 連繫不同的團體,建立跨界別協作平臺
• 進行社區教育工作,宣揚精神健康資訊
• 舉辦支援小組及處理個案
(家屬、康復者)
• 分享逆境自強的資訊,為社區注入正能量
• 承託病患者及其家屬,搭建病患者、康復者及家屬之間的交流互助平臺
(教會、互委會、區議員、地區組織)
• 成為「地區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委員,出謀獻策
• 參與「地區諮詢站」,鏈接區內不同的持份者關注精神健康
• 組織地區居民成為「精明大使,推動精神健康宣傳活動
充權
• 建立互助交流平臺,提升抗逆力
• 「家友站」交流平臺
• 「有你同行」支援網絡
轉化
• 建立新身份,提高自信心
• 逆境轉化生命大使
倡導
• 建立關懷社區,實踐社區照顧
• 地區諮詢站
• 精神健康關注委員會
• 精明大使計劃
灣仔、筲箕灣和柴灣三個小社區建立跨界別協作平臺,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