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色計劃
「元」來有生機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執行機構 利民會
計劃推展期 1/4/2010–31/3/2013 (三年)
對象 精神病復康者(下稱康復者)、社區人士
推行地區 元朗區
撥款額 $720, 000
目的
  1. 增加康復者的社區參與及學習機會,擴闊他們的視野及能力,提升自信心及抗逆力。
  2. 促進康復者、社區人士與其他群體間之接觸及合作,建立互助互信的關係,提升社區人士對精神病及康復者的了解,減低負面標籤。
  3. 提升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建立一個精神健康的社區。 
推行策略
  1. 邀請社區人士擔任文化導賞員培訓導師,培訓康復者成為「文化導賞員」,帶領區內區外人士參觀元朗屏山文物徑,提升康復者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
  2. 透過不同活動拉近康復者與社區人士的距離,並連繫不同社區群體發揮凹凸互補精神,加強社區凝聚力和共融。
  3. 透過康復者的個人經歷分享,喚醒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之關注,並組織互助網絡,建立互相關懷的社區文化。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說起受精神病患困擾的人士,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否覺得他們大都有暴力傾向或對社會造成危害?你會否不願意與精神病康復者一起工作、同住一大廈、甚至接觸?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確實存在不少誤解及標籤,而標籤效應往往增加市民大眾與精神病患者的社會距離,構成不利康復的社會環境,同時會減低大家面對精神問題困擾時的求助意圖,妨礙患者及早得到適當治療,形成惡性循環。其實,他們與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興趣與潛能,你可曾細心了解?


非一般的文化導賞團

利民會自1984年開始服務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對這群朋友有透徹的了解,就如何有效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甚具心得,加上同工們的創意,造就了「元」來有生機計劃的誕生。「元」指元朗,「生機」指康復人士的生命力、新機會及新希望。利民會同工們體會到康復者需要機會才能重新投入社區,故此他們運用了中心座落元朗屏山文物徑的地利優勢,動員社區不同界別的力量,設計出有別於傳統康復服務之介入手法,招募社區人士及康復者共同接受培訓,擔任文化導賞員,透過舉辦「文化導賞團」,增進區內外人士與精神病康復者的接觸及相處,讓社會人士更立體看見康復者的潛能,明白他們與其他人一樣,能活出生命色彩及無私貢獻社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新身份 新體會 新關係

「元」來有生機計劃除了為康復者帶來新希望外,亦為同工帶來新的啟示。計劃社工黃康兒姑娘體會到,要有效協助病患者康復,鏈接不同社區持份者的參與十分重要。彼此合力為康復者搭建一個平台踏出社區,不但能更有效善用社區的資源,更重要是透過更多的相處及了解,為彼此建立了一份情誼及信任,有效除去負面標籤。

計劃共有12位社區人士及15位康復者完成培訓課程,淑芬表示課程能讓她學習以專業的講解和親切的笑容融化與陌生人之隔膜,勇於把自己的患病和康復經歷細訴於人前,離開以往退縮、孤獨的生活,重新投入社區及融入社群。戴上文化導賞員證,淑芬滿懷自信地帶領著不同年齡的參加者(包括:學生、家長、婦女和長者等)遊覽屏山文物徑,肩負起展示康復者潛能和打破負面標籤的使命。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在未參與計劃前,淑芬是一位腦癇症的患者,不時產生幻覺,每次到人多的地方便感到驚恐不安,甚至曾休克暈倒街頭。她曾因不懂與兒子相處,多次萌生自殺的念頭。後來,淑芬透過「導賞員」這平台,學習和實踐與人相處的技巧,過去與人對話時總是「口震震」的困難已逐步克服。她的自信心日益提升,在計劃後期已發展到與社工一起商討導賞員的工作,由受助者角色轉化為社區上重要的資產。更值得高興的,因應著淑芬的轉變及導賞員的新身份,她現在與兒子的關係有很大改善。有時兒子看見媽媽進行文化團的工作,不期然對她更是欣賞及尊重,視媽媽為偶像呢!淑芬的轉變不但影響了其家庭,亦對同工和參與的社區人士有很大的鼓舞。

凹凸互補打破隔膜

威哥是一位退休人士,一心善用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來服務社區,擔任導賞員培訓課程的義務導師,想不到在參與過程中,能在康復者身上有所得著。他表示在培訓康復者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康復者的認識和體會到他們的潛能,非常欣賞康復者認真的學習態度。他們不但重視每一個培訓的機會,上課時非常專心,更會積極主動地尋找數據和發問,對自己有甚高的要求。他欣喜地分享康復者之轉變:「學員們由內斂變得活潑,由緊張變成暢所欲言,甚至獲得導賞團參加者盛讚專業。帶領導賞團時,他們會竭盡所能介紹每一個景點,並表現得很細心和肉緊,在旅途中亦與團友坦誠地分享其患病經過和感受。」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計劃共有157人參與過導賞團,包括青少年、婦女、退休人士等,威哥見證了計劃過去三年的歲月,因著導賞團的出現,增加了社區人士與康復者的交流,有效消除了社會人士對康復者的誤解,這正正是為社區移風易俗,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無形隔膜,促進了共融文化。他認為透過社區及機構之間凹凸互補的協作,讓他明白康復者其實需要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接納,便能融入社區,發揮他們的潛力!計劃工作人員謝可欣姑娘分享感受最深刻的一次,一班中二學生非常害怕康復者,不斷問他們會不會攻擊別人,完全不敢走近他們。在參加計劃後,那班中學生不但對康復者大大改觀,並且已不再懼怕與康復者成為朋友,這正是舉辦此文化導賞之旅想達至的社區共融。

「人情味」導賞之旅

計劃的資助期在今年三月已經完結,「元」來有生機計劃的一班參加者,不論是社區人士、康復者及義工,在旅途中不知不覺地相互連繫起來,留下不少難忘的相處片段,以汗水、淚水、笑聲、關懷,豐富了彼此的人生旅程。資助期完結並不代表計劃的終止,多位導賞員仍然帶領不同路線的導賞團,讓更多人體會這個與別不同的「人情味」導賞之旅,讓社會資本在社區繼續落地生根。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一張看似是無甚特別的導賞員證,對這班康復者來說實在別具意義,代表著他們配上新的身份和角色,得到社會人士的一份認同、接納、欣賞及尊重,以及寶貴的一份情誼。

成立共融文化導賞員團隊,推行文化導賞之旅
正面角色轉化
• 透過培訓提升技能,包括社交技巧、地區歷史知識等,增加有能感
• 訓練後擔任「導賞員」,建立新的身份認同
積極參與社區
• 社區人士與康復者共同帶領導賞團,相互支援
• 向區內外參與者介紹自己居住的社區,增加社區歸屬感
• 帶領導賞團,增加社會參與,促進康復
建立交流平台
• 讓社區人士肯定康復者的潛能及貢獻,減少誤解
• 康復者分享個人經歷,推廣精神健康資訊
增加社區歸屬感,去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
建立相互關係的健康共融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