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特色计划


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图片
计划名称及编号 : 楼长:你的“隔离屋巴打/丝士打”
对象 : 屋邨居民
推行地区 : 葵青、南区、天水围、深水埗、黄大仙、九龙城、大埔、北区、东区、屯门、观塘、西贡及将军澳、中西区、离岛
主要协作伙伴 : 房屋署、香港房屋协会、互助委员会、社会褔利署、区内社福机构、警方、学校、物业管理或保安公司


1. 楼长计划小文件


1.1 “楼长”是甚麽?

  • 表面上他们只是居住在某座楼的“平凡”街坊,背后却肩负着一份“非凡”任务 - 就是担任楼层的“线人”,四出关顾大厦内每家每户的需要,穿针引线连结街坊,编织社区的支持网络,促使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及社区的抗逆力大大提高。闲时遇上,楼长们也会嘘寒问暖;你有需要时,他们能够发挥“及时雨”的功能,亲切如你的“隔离屋巴打/丝士打”(Brother/Sister)。

1.2 “楼长”特征

  • 面带亲切笑容游走楼层、屋邨不同地方,对街坊嘘寒问暖,有时手推轮椅(陪长者看医生)、有时又手携多个环保袋(帮街坊买东西),心系街坊需要
  • 各怀绝技,主打强项是一颗无敌真挚心,配合其他秘技,如急救及防火知识、精通社区资源等
  • 经常留意左邻右里的“出没”情况,当几日没见街坊出现,楼长便会打电话或登门造访,遇有不寻常的情况,便会预早“报料”给相关的地区团体/机构跟进
  • 四出发掘社区资源,看看有那些街坊会合用

基金计划小数据 (截至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 资助期届满的楼长计划: 15个
    进行中的楼长计划: 11个
    即将开展的楼长计划: 11个
    总数: 37个
    累积的楼长数目:逾1,000人
  • 地区分布:
    地区 楼长计划总数
    葵青 7
    南区 6
    天水围 5
    深水埗 3
    黄大仙 3
    九龙城 2
    大埔 2
    北区 1
    东区 2
    屯门 2
    观塘 2
    西贡及将军澳 1
    中西区 1
    离岛 1
    总数 38

*其中一项计划於两个地区推行


2. 简介


2.1 重拾狮子山下的温馨岁月

  • 随着城市化,我们与邻居的距离因密集的居住环境变得贴近,但大家的关系反而变得疏离淡薄,又因为重视私隐、个人空间、生活繁忙等各种因素,邻舍间的交往象是越来越少,高楼大厦内家家户户重门深锁。听到“楼长”二字,年青人或许会觉得有点儿“老气”,彷如陈年旧事,与现今高科技年代格格不入,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却有另一份情怀,不禁忆起昔日“狮子山下”的年代,那份逐渐被遗忘的邻里守望相助之情。今期“区区有资本”会带你游走香港各区,认识由基金发展出的“楼长”策略模式,探索一下不同“楼长”计划如何因应地区的独特性及需要而推展,总结以“楼长”策略创建社会资本的小秘诀!
  • 计算一下,基金至今已批核了37个以“楼长”为主题的计划,遍布港九新界多个地区,播下“楼长”的种子。“楼长”早于基金第一期计划开始萌芽,多个计划于二零零三年四月一日开展,当时,香港正面对非典型肺炎(SARS)的挑战,及经历金融海啸等冲击,各人带着口罩隔膜地相处,“各家自扫门前雪”等城市化后遗症的心态更趋严重,邻里关系更见疏离。
  • 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及香港南区妇女会,当时将这“危机”转化为“契机”,合作推行“南区‘爱心邨’计划”,率先在南区的鸭脷洲邨及渔光村以先导性质试行“楼长”制,成为基金楼长计划的“始祖”。计划成功联系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协会、互助委员会等地区持份者的积极参与,发动区内老、中、青、幼不同年龄的街坊,贡献自己的才能、关心邻里,以创建一个邻里互助网络。虽然当时是经济资本的低迷时期,但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助的社会资本,反而却逐步创建及提升。

2.2 千变万化的“楼长”

  • “第一代”楼长计划的成功,验证出运用“楼长”策略能有效地在社区织出跨界别、跨组织、跨代的邻里互助支持网络。总结过去多个“楼长”计划的推行经验,“楼长”会因应每个社区的独特性以不同姿态出现,就好象烹调一道餸菜一样,会因应不同人的口味,配合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截然不同的和味菜式。以下我们会为大家介绍几个别具特色的“楼长”计划。




3. 计划内容


3.1 南区 – 促进搬迁、适应的好帮手

  • 其中一个变化是按“第一代”楼长计划的发展模式作为蓝本,以加快新迁入的居民对新社区的适应,及创建社区归属感为目标的计划。於2005年,当时黄竹坑邨清拆,大部份居民获安排搬迁到石排湾邨,有见及此,石排湾邨内四间非政府机构,分别为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香港南区妇女会、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会福利部及新生精神康复会,在区内房屋署及社会福利署的高度支持下,推行“家在石排湾计划”计划,协助由黄竹坑邨及其他地区迁入石排湾邨的居民,能於开初就能互相认识,加快创建邻里关系网络,以互相守望去适应新生活,减低搬迁所带来的焦虑及支持网络簿弱所衍生的危机。
  • 计划由“拣楼”至入伙的各阶段均部署了不同的机会,例如迎新会、楼层聚会、家庭配对探访等,促进居民互相认识和帮助;同时,计划组织及网络居民,以“网友”代称“楼长”,联系及关心居民,发挥邻里守望相助的精神,创建互信关爱互助的网络。“网友”亦在不同的活动中各展所长,例如在计划初期安排一些较简易的义工服务予居民参与,如协助派发单张、预备活动物资、负责摊位当值等工作,以至于后期当“网友”发展渐趋成熟後,计划便会刻意安排“网友”参与筹备及策划活动,如构思活动流程、撰写司仪稿及担任司仪、带领游戏等,发挥“网友”的潜能。
  • 这种“结网精神”更以滚雪球的形式发展,当第一期的居民的“网库”(网友组成的资源库)创建成熟後,各“网友”再以过来人身分协助受工程影响而延迟入伙的第二期居民适应新社区,实践邻里互助的精神,共同创建新的守望家园。这样的“楼长”模式能及早介入社区邻里关系,为日后的邻里支持打下稳定基础。鉴于成效显着,基金随后亦相继资助了不少于新社区推行的“楼长”计划,例如由观塘民联会在观塘区推行的“盈火相传计划”、圣公会圣匠堂社区中心于红磡区推行的“健康城市在红磡──友里行多步计划”和“邻里‘心伙’相传计划”、由香港宣教会恩霖社区服务中心于上水区推行的“开心工程@清河”计划及由邻舍辅导会于天水围区推行的“晴天行动”和“悦晴爱心健康邨”计划等。

3.2 黄大仙 –提升长者能力,为老化屋邨注入活力

  • 黄大仙区人口以长者居多,子女大部份都要外出工作,无暇相伴,长者生活亦较为乏味,生活上的支持亦相对薄弱。有见及此,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在二零零九年开展“活力社区黄大仙”计划,联系黄大仙下邨的持份者成为合作伙伴,包括互委会、物业管理公司、黄大仙警区警民关系组、社福机构、小学、中学家教会、教会组织及区内商户等共同参与计划。将原本不相连的家庭、长者及团体互相紧扣,在多方承托下推动邻里互助及关怀文化,并令长者充能,让他们担任“楼长”这个新身分,透过“快乐七式”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勾画出来,例如鼓励长者贡献专长、促进居民健康等,为黄大仙下邨原本生活乏味的长者重新注入活力,即使子女不在家,长者之间创建的邻里支持网络也能成为日常生活的照应。

3.3 葵青区 - 关顾邻里健康,分担病患及照顾压力

  • 要促进居民身心灵健康,“楼长”亦可扮演重要的角色。葵青区的长青邨及荔景邨有不少长者聚居,这两个屋邨分别在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与南葵涌服务中心推行下,开展“家加关爱在长青”及“荔景长者互联网”计划,与区内的玛嘉烈医院合作,透过结合“医、福、社”及“楼长”策略模式,以推动居民健康为介入点,创建区内支持网络。一方面由医院为“楼长”提供医护训练,让“楼长”有基本能力关怀左邻右里之健康;另一方面亦鼓励康复人士以“过来人”身分担当“楼长”,由他们探访同邨或同楼的病患者,分享康复的经验及分担病患者与家人的压力。“楼长”那份身同感受的体会,为不少患病街坊带来亲切及窝心的安慰呢!

3.4 天水围及南区 – 填补社区设施不足,是街坊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 天水围区的“楼长”计划,大多是针对区内缺乏相应的社区配套而演变出来的。天水围区天晴邨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别在二零零八年及二零一零年落成。落成初期缺乏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其中最令街坊苦恼的,是屋邨内没有街市,居民需要乘搭轻铁到隔邻的屋邨街市才可买菜,对长者街坊尤为不便。 为了填补区内设施不足的问题,邻舍辅导会在天晴邨推展为期三年的“晴天行动”,计划所组织的“楼长”除了运行核心“任务”──即关怀区内有需要家庭外,更因应社区需要,组织“干货代购团”,由“楼长”负责到附近的街市,购买大批日用品到天晴邨,再转让给行动不便的街坊。这切入点让“楼长”更快认识及接触区内有需要的家庭,亦成功创建了街坊之间互相帮忙的支持网络。
  • 类似的“代购”模式在南区渔光村的“渔光网络互助社”计划亦有推行。由于渔光村位处山上,村内并无任何街市或商场;而居民以长者为多,他们在购买日用品、粮食时,都需要提着大包小包去乘车。有些长者为了省钱,只好花上约十至十五分钟,走完一条长长的斜路,才能回到山上! 后来,计划的运行机构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得到香港房屋协会的高度支持,在村内提供一个单位,让计划成立一个“互助社”。它尤如村内的小型超级市场,粮油食品、米、日用品等一应俱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互助社”亦成为居民的聚脚点,加强“楼长”与居民的结网功能。



5. 总结


5.1 2012年楼长运动全面启动

  • 总结多年推行楼长计划的经验,基金委员会决定将推行“楼长”这成功模式及策略加以推广。透过推展“楼长运动”,推动社区的广泛参与,强化对社区及家庭的承托,借此提升公众对社会资本及基金工作的认识及认同,并将社会资本理念主流化。其中我们於2011年中,透过基金第十八期申请“建设安善社区网络”为主题,重点推广“楼长”策略,为“楼长运动”的启动作好准备,并成功连结多个策略伙伴的支持,当中包括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协会、社会福利署及地区民政事务处,以及医护组织等一同参与推动。第十八期获批核的楼长计划共十一个,连同基金过去及推行中的楼长计划,将透过明年中举办的“楼长运动”启动礼为楼长计划揭开新的一页。

5.2 推行“楼长”计划小秘诀


从以上多个例子所见,要成功推行“楼长”计划,基本功是有两个“心”-

  • “热心”──计划需要有目标及有策略地物色屋邨中的居民成为“楼长”,只要计划能回应社区需要,便能燃起居民对社区有着对“家”一般的承担,挺身肩负这份“非凡”任务;
  • “一条心”- 单单发动居民成为义工楼长并不足够,还需要得到不少地区持份者的支持及承托,例如房屋署、香港房屋协会、互助委员会、社会褔利署、区内社福机构、警方、学校、物业管理或保安公司等等,他们的支持是创建社区支持网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