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期基金通信 — 网络“耆”兵
SC.Net.Net人Net事
卸任委员心声
![]() 梁祖彬教授 |
提高社会凝聚力及互信
不经不觉已在社区投资共享基金服务了12年。我的工作主要是参与审批及评估基金申请计划。感激各委员多年来对基金的投入和贡献,从申请计划的内容反映出,机构负责人对社会资本的认识及基金要求的认同已有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基金对计划的评估指出计划的成效卓越,对提高社会凝聚力及互信有极大的贡献。
![]() 金民豪 |
为建筑社会资本添砖加瓦
光阴似箭。成为过去两届基金委员,对我最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有三:1)在前主席及秘书长引领下,将不易理解的“社会资本”概念,以“人情味”及“结网”等名词令它变得更加直接,更容易向社会传达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参与其中;2)在现任主席林正财医生的引领下,推动社会资本主流化,主动敞开CIIF 的大门,连系更多已在实践社会资本的有心人及机构、企业;3)通过推广,以及港交所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工作披露要求,推动更多企业投入於社会资本的建设工作。
在此祝愿新任委员及挚友在此平台上,继续为建筑社会资本添砖加瓦,令香港人生活更快乐、更有人情味。
![]() 罗淑君 |
让香港继续充满人情味
参与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就是社会资本的创建。
有幸成为基金委员会的成员,让我认识了一群对社会充满爱的委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官、商、民、学界均有代表获邀。他们一同贡献各自独特的观点、丰富的经验及社会网络,为香港加添人情味。
过往六年参与批核计划的工作,见证一个又一个计划於社区成功推展,透过民、商、官、医、校等跨界别联系,为不同的社群创建互助网络。这不但充份证实基金运用得宜及成效显着,同时亦为香港人连结社群,不至于疏离孤单。深盼这优良的工作及传统,继续让社会资本计划於社区实践,让香港各社区充满爱及人情味。
![]() 司徒永富博士 |
“狮子山精神”是社会“软实力”
在担任基金委员这六年间,我感受到基金努力地创建社会资本,集合各方资源,连结跨界别力量,就好象胶水一样,把各种制度和人紧扣在一起。
可惜现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急速,无暇关心周边的人和事,就连邻舍碰面也只会点点头,难以深入交谈。基金多年的工作就如愚公移山,虽然阻力重重,但喜见凝聚了不少有心人,我也在其中得着无限鼓励。社会各界重视“人情味”的创建,我相信是基金多年来工作的成果。
我深信“狮子山精神”不单是向上奋斗的打不死精神,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希望基金能让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我会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守望您们,加油!
![]() 陈咏梅博士 |
人人都是社会的资本
成为基金委员前,我曾参加过基金举办的社会资本论坛。当时我对社会资本毫无认识,只觉得基金的工作很有意义和创意。当我退休後,获委任为基金委员时,既感兴奋也有些担心,因为我从前不是做社福工作,不知道能否胜任。
在过去六年,我已转化成一有机会就向身边的人介绍社会资本的“社会资本”。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经验、学识及人际网络,能在委员会内发挥作用。这正是基金宣传社会资本时,常提到的“凹凸互补”及“结网”的社会资本元素。
基金委员的工作虽已完成,但社会资本的概念已深植我体内,未来我仍会继续推动创建社会资本,希望能为社会带来更多人情味。
![]() 郑泳舜 |
创建社会资本,散发正能量
六年前,我有幸成为基金委员,参与推动社会资本发展,转眼六年任期便过去了。透过参与基金工作,我深深感受到政府、商界、巿民共同参与推动发展社会资本的重要,并见证了不少弱势社群从中获益,体现助人自助的精神。
这段期间,我有幸参与不少具创意的社会资本发展计划,藉不同界别的参与,相互合作,持续发展社区网络,跨越界别、种族,创建社区互助互信、共融的文化,让不可能变得可能,发放正能量。
这六年的委员工作令我获益良多,更认识很多不同界别的朋友。最后,我祝基金未来连结更多伙伴,共同创建社会资本,为社会发挥最大效益。
![]() 黎雪芬 |
与CIIF 一 起成长
不经不觉认识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已有十多年。
自2005年开始,在基金委员会首任主席邬维庸医生及其他委员身上学习到社会资本的理念。透过基金计划的参与和计划团队的分享,让我对社区有更深厚的认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弱势社群的需要;而跨界别协作更是计划成功的关键。
在主席和各委员的领导下,我对基金寄予厚望,香港成为有人情味的城市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