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基金通信 — 基金论坛及社会资本动力奖颁奖礼
R&D信箱 - 社会资本成效评估
社会资本成效评估
基金计划有效提升社会资本
拥有丰厚社会资本的人,会有更多人际支持网络,遇到困难时懂得向不同途径寻求帮忙,不会坐困愁城;更重要的是,他会更愿意参与社会,即使今天他要接受别人帮助,明天他有能力时就会帮助别人。这个由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化过程,正是基金计划中许多参与者的亲身经历。社会资本的效益,不仅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能推动更多人发挥“互助互信”精神,这亦是社会资本能令社会持续获益的原因。
究竟基金计划,能达到多少社会资本成效?我们在2013年邀请各资助计划评估计划所达到的社会资本成效,透过逾5400名受访者数据,发现参与基金计划对提升个人社会资本的确有帮助,亦能增强参加者的抗逆力。
背景
- 基金参考了世界银行就社会资本的定义,以及基金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及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进行第二次独立研究时所使用的工具,於2012年底整合出适用于本港的“社会资本量表”(“量表”)。
- 2013年初,基金邀请各资助计划以该量表,评估计划所达到的社会资本成效。
目的及范畴
- 目的:对基金资助计划的社会资本发展成效作系统性分析,以供正在或有兴趣参与创建社会资本的机构/团体/个人参考。
- 范畴:评估函盖量度社会资本的六大范畴,包括“社会网络”、“互助和互惠”、“信任及团结”、“社会凝聚和包容”、“社会参与”和“信息及沟通”。
评估设计
- 评估时段: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
- 评估对象:参与基金资助计划的直接参加者注1及义工。
-
评估形式及内容
- 问卷包含27条问题,分别量度社会资本六个范畴,包括“社会网络”、“互助和互惠”、“信任及 团结”、“社会凝聚和包容”、“社会参与”和 “信息及沟通”。
- 评估以随机抽样形式,以及前后对比分析的方法, 比对计划直接参加者及义工在参与计划前后的转变。 如计划推行期在24个月或以上,受访者需填写中期 检讨问卷。
参与评估的计划数据
包含30项同时参与前及後测的资助计划,共5473名受访者的数据。
注1 | 基金秘书处定期向所有计划团体收集参与计划的“直接参加者”、“义工”及“间接参加者”数目,以及不定期要求计划团队提交直接参加者及义工的姓名,以作抽样核实之用。当中,直接参加者指计划的目标对象,在计划中持续参与活动,而非只参与单次性的活动项目。 |
结果分析
1. | 参与计划後整体社会资本提升 |
- 受访者的整体社会资本在参与计划后有所提升,升幅为6.07%,并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分别。虽然在“信任及团结”方面,参与计划前后出现轻微下降,惟在统计学上并不明显。(见表1)
表1:参加者在各社会资本范畴的发展表现#
参与计划前 | 参与计划後 | 幅度 | 效度注2 | |
“社会网络、互助和互惠”注3 (N=1417) | 5.4688 | 5.8608 | 7.17% | p=.000** |
“信任及团结”(N=1056) | 6.9467 | 6.9252 | -0.31% | p=.645 |
“社会凝聚和包容”(N=912) | 6.8594 | 7.0825 | 3.25% | p=.000** |
“社会参与”(N=2040) | 6.1173 | 6.6765 | 9.14% | p=.000** |
“信息及沟通”(N=1501) | 6.3016 | 6.7688 | 7.41% | p=.000** |
整体 (N=449) | 33.0486 | 35.0556 | 6.07% | p=.000** |
# 参加者的前后对比分析只会计算同时有参与前及後测问卷调査的受访者所提供的数据。因此,各项社会资本范畴及整体社会资本的个案数目(N)会有所不同。亦因如此,整体 社会资本的分数未必是各项社会资本范畴分数的总和。
注2 | **代表p ≦ .01反映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分别。 |
注3 | 由于问卷涉及“社会网络”及“互助和互惠”的问题富关连性,是次研究把两项范畴的问题合并进行分析。 |
2. | 计划有效促进参与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抗逆力” |
- 访者在参与计划後,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会向更多不同途径寻求帮忙,当中以“非政府组织”(14.6%)及“政府部门”(13.5%)的升幅为最高,反映社会资本计划能配合正槼社会服务,促使有需要人士懂得向适当的服务机构求助。(见表2)
表2:受访者遇到困难/问题时,向不同途径寻求帮忙的频率
(以10分为满分。分数愈高,愈频密) | 参与计划前 | 参与计划後 | 幅度 | 效度 |
家人 (N=965) | 7.717 | 7.168 | -0.04% | p=.981 |
亲戚 (N=965) | 4.917 | 4.917 | 0% | 1.0000 |
邻居 (N=965) | 4.168 | 4.197 | 0.70% | p=.757 |
社区内朋友 (N=965) | 5.318 | 5.492 | 3.27% | p=.111 |
社区外朋友 (N=965) | 4.845 | 5.148 | 6.25% | p=.005** |
同事 (N=965) | 3.244 | 3.316 | 2.22% | p=.524 |
学校 (N=964) | 3.714 | 3.504 | -5.65% | p=.053 |
政府部门 (例如医院及消防局) (N=965) | 3.666 | 4.161 | 13.5% | p=.000** |
非政府组织 (例如社会服务单位、互委会) (N=965) | 3.583 | 4.106 | 14.6% | p=.000** |
- 评估结果亦发现受访者前后测中“各项社会资本范畴”及“整体社会资本”有所提升,其抗逆力(即“成功通过不同网络解决困难/问题”) 亦有所改善。当中“社会网络、互助和互惠”、“信任及团结”及“社会凝聚和包容”,与受访者抗逆力的正面关系强度更达中度或以上,正好验证了计划能通过协助受访者发展社会资本,改善其抗逆力。
3. | 促进参加者及义工的角色转化, 提升个人能力 |
- 评估结果显示,参与基金资助计划一年以上的受访者中,43.8%同时在计划参与最少一项义务工作(包括“提供义工服务”、“活动策划”及“小组领袖/主席”),参与计划一年或以下的受访者的比率则为32.7%)(表3),反映计划成功促使参加者由受助转化为助人,提升其个人能力,甚至在计划中扮演当家作主的角色,例如统筹义工服务、运作自务小组等。
表3:受访者参与计划义务工作的情况
参与最少一项计划的义务工作 | |
参与基金资助计划一年以上 | 43.8% |
参与计划一年或以下 | 32.7% |
总 结
是次评估结果显示,基金资助的计划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社会资本,加强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让个人及社区能力均得以提升。展望将来,我们将以此作为基础,同时注入新元素(例如信息技术应用),继续发掘更多不同类型而有效创建社会资本的模式,以回应社会上不断转变的需要,以更灵活的方法在全港不同地区筑起互助网络,令社区更多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