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第二个家



「我住在劏房十多年,疫情爆发时,简直是恶梦。一来不敢外出,日日『对住四面墙』;二来住屋环境狭窄、卫生又差,经常担心受感染;另外,儿子需要上网课,但网络常常接收不良,影响上课进度。」Sandy一一诉说自己的苦况。

半年前,Sandy于大厦梯间看到「幸福心房:基层家庭家居及成长支援计划」的宣传海报,被活动吸引,因而主动参与。 「计划举办不同活动,如网上功课辅导班、亲子活动等,全部免费,又可以跟儿子出外抖抖气。」参加了一段日子后,Sandy逐渐与街坊及计划团队熟稔,因此乐意多走一步,于家长小组协助托管小朋友。 「碰巧那个时段儿子要补习,我便有空档帮手。我之前在学校担任故事姨姨,可运用相关经验,跟小朋友说故事、做手工、玩游戏等。住劏房的小朋友难得有空间及同伴一齐玩,他们都格外珍惜,乐在其中。」

Sandy表示参与计划最大的得着莫过于找回自己的「家」,「劏房户都是基层,为了糊口往往早出晚归,加上租户经常转换,因此我以往与邻里的关系很疏离。参与计划后,我不但认识了很多街坊,而且体会到自己也可为社区付出,逐渐对社区建立归属感,慢慢有『家』的感觉。」

计划社工华华表示大埔区有过万名居民住在各类型不适切居所,包括劏房、寮屋和铁皮屋等,各自面对不同的生活困难,往往不知如何求助,「如有劏房家庭反映单位日久失修,惟业主不肯维修;另有家庭反映疫情下亲子冲突大增,因此计划连结各界支援他们的需要,如教会义工协助维修单位、大学生教导小朋友功课等。计划亦建立义工队,推动街坊连结社区,让他们感受到即使住屋环境未如理想,社区会是他们第二个家。」

注︰幸福心房:基层家庭家居及成长支援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资助,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推行。

撰文: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副主席陈国康博士
photo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