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色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計劃名稱及編號 : 樓長:你的「隔離屋巴打/絲士打」
對象 : 屋邨居民
推行地區 : 葵青、南區、天水圍、深水埗、黃大仙、九龍城、大埔、北區、東區、屯門、觀塘、西貢及將軍澳、中西區、離島
主要協作夥伴 : 房屋署、香港房屋協會、互助委員會、社會褔利署、區內社福機構、警方、學校、物業管理或保安公司


1. 樓長計劃小檔案


1.1 「樓長」是甚麼?

  • 表面上他們只是居住在某座樓的「平凡」街坊,背後卻肩負著一份「非凡」任務 - 就是擔任樓層的「線人」,四出關顧大廈內每家每戶的需要,穿針引線鏈接街坊,編織社區的支援網絡,促使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及社區的抗逆力大大提高。閑時遇上,樓長們也會噓寒問暖;你有需要時,他們能夠發揮「及時雨」的功能,親切如你的「隔離屋巴打/絲士打」(Brother/Sister)。

1.2 「樓長」特徵

  • 面帶親切笑容遊走樓層、屋邨不同地方,對街坊噓寒問暖,有時手推輪椅(陪長者看醫生)、有時又手攜多個環保袋(幫街坊買東西),心繫街坊需要
  • 各懷絕技,主打強項是一顆無敵真摯心,配合其他秘技,如急救及防火知識、精通社區資源等
  • 經常留意左鄰右里的「出沒」情況,當幾日沒見街坊出現,樓長便會打電話或登門造訪,遇有不尋常的情況,便會預早「報料」給相關的地區團體/機構跟進
  • 四出發掘社區資源,看看有那些街坊會合用

基金計劃小數據 (截至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 資助期屆滿的樓長計劃: 15個
    進行中的樓長計劃: 11個
    即將開展的樓長計劃: 11個
    總數: 37個
    累積的樓長數目:逾1,000人
  • 地區分佈:
    地區 樓長計劃總數
    葵青 7
    南區 6
    天水圍 5
    深水埗 3
    黃大仙 3
    九龍城 2
    大埔 2
    北區 1
    東區 2
    屯門 2
    觀塘 2
    西貢及將軍澳 1
    中西區 1
    離島 1
    總數 38

*其中一項計劃於兩個地區推行


2. 簡介


2.1 重拾獅子山下的溫馨歲月

  • 隨著城市化,我們與鄰居的距離因密集的居住環境變得貼近,但大家的關係反而變得疏離淡薄,又因為重視私隱、個人空間、生活繁忙等各種因素,鄰舍間的交往像是越來越少,高樓大廈內家家戶戶重門深鎖。聽到「樓長」二字,年青人或許會覺得有點兒「老氣」,彷如陳年舊事,與現今高科技年代格格不入,但對於不少人來說卻有另一份情懷,不禁憶起昔日「獅子山下」的年代,那份逐漸被遺忘的鄰里守望相助之情。今期「區區有資本」會帶你遊走香港各區,認識由基金發展出的「樓長」策略模式,探索一下不同「樓長」計劃如何因應地區的獨特性及需要而推展,總結以「樓長」策略建立社會資本的小秘訣!
  • 計算一下,基金至今已批核了37個以「樓長」為主題的計劃,遍佈港九新界多個地區,播下「樓長」的種子。「樓長」早於基金第一期計劃開始萌芽,多個計劃於二零零三年四月一日開展,當時,香港正面對非典型肺炎(SARS)的挑戰,及經歷金融海嘯等衝擊,各人帶著口罩隔膜地相處,「各家自掃門前雪」等城市化後遺症的心態更趨嚴重,鄰里關係更見疏離。
  • 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及香港南區婦女會,當時將這「危機」轉化為「契機」,合作推行「南區『愛心邨』計劃」,率先在南區的鴨脷洲邨及漁光村以先導性質試行「樓長」制,成為基金樓長計劃的「始祖」。計劃成功聯繫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協會、互助委員會等地區持份者的積極參與,發動區內老、中、青、幼不同年齡的街坊,貢獻自己的才能、關心鄰里,以建立一個鄰里互助網絡。雖然當時是經濟資本的低迷時期,但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助的社會資本,反而卻逐步建立及提升。

2.2 千變萬化的「樓長」

  • 「第一代」樓長計劃的成功,驗證出運用「樓長」策略能有效地在社區織出跨界別、跨組織、跨代的鄰里互助支援網絡。總結過去多個「樓長」計劃的推行經驗,「樓長」會因應每個社區的獨特性以不同姿態出現,就好像烹調一道餸菜一樣,會因應不同人的口味,配合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截然不同的和味菜式。以下我們會為大家介紹幾個別具特色的「樓長」計劃。




3. 計劃內容


3.1 南區 – 促進搬遷、適應的好幫手

  • 其中一個變化是按「第一代」樓長計劃的發展模式作為藍本,以加快新遷入的居民對新社區的適應,及建立社區歸屬感為目標的計劃。於2005年,當時黃竹坑邨清拆,大部份居民獲安排搬遷到石排灣邨,有見及此,石排灣邨內四間非政府機構,分別為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香港南區婦女會、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福利部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在區內房屋署及社會福利署的高度支援下,推行「家在石排灣計劃」計劃,協助由黃竹坑邨及其他地區遷入石排灣邨的居民,能於開初就能互相認識,加快建立鄰里關係網絡,以互相守望去適應新生活,減低搬遷所帶來的焦慮及支援網絡簿弱所衍生的危機。
  • 計劃由「揀樓」至入夥的各階段均部署了不同的機會,例如迎新會、樓層聚會、家庭配對探訪等,促進居民互相認識和幫助;同時,計劃組織及網絡居民,以「網友」代稱「樓長」,聯繫及關心居民,發揮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建立互信關愛互助的網絡。「網友」亦在不同的活動中各展所長,例如在計劃初期安排一些較簡易的義工服務予居民參與,如協助派發單張、預備活動物資、負責攤位當值等工作,以至於後期當「網友」發展漸趨成熟後,計劃便會刻意安排「網友」參與籌備及策劃活動,如構思活動流程、撰寫司儀稿及擔任司儀、帶領遊戲等,發揮「網友」的潛能。
  • 這種「結網精神」更以滾雪球的形式發展,當第一期的居民的「網庫」(網友組成的資源庫)建立成熟後,各「網友」再以過來人身份協助受工程影響而延遲入夥的第二期居民適應新社區,實踐鄰里互助的精神,共同建立新的守望家園。這樣的「樓長」模式能及早介入社區鄰里關係,為日後的鄰里支援打下穩定基礎。鑑於成效顯著,基金隨後亦相繼資助了不少於新社區推行的「樓長」計劃,例如由觀塘民聯會在觀塘區推行的「盈火相傳計劃」、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於紅磡區推行的「健康城市在紅磡──友里行多步計劃」和「鄰里『心.伙』相傳計劃」、由香港宣教會恩霖社區服務中心於上水區推行的「開心工程@清河」計劃及由鄰舍輔導會於天水圍區推行的「晴天行動」和「悅晴。愛心健康邨」計劃等。

3.2 黃大仙 –提升長者能力,為老化屋邨注入活力

  • 黃大仙區人口以長者居多,子女大部份都要外出工作,無暇相伴,長者生活亦較為乏味,生活上的支援亦相對薄弱。有見及此,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在二零零九年開展「活力社區黃大仙」計劃,聯繫黃大仙下邨的持份者成為合作夥伴,包括互委會、物業管理公司、黃大仙警區警民關係組、社福機構、小學、中學家教會、教會組織及區內商戶等共同參與計劃。將原本不相連的家庭、長者及團體互相緊扣,在多方承托下推動鄰里互助及關懷文化,並令長者充能,讓他們擔任「樓長」這個新身份,透過「快樂七式」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勾畫出來,例如鼓勵長者貢獻專長、促進居民健康等,為黃大仙下邨原本生活乏味的長者重新注入活力,即使子女不在家,長者之間建立的鄰里支援網絡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照應。

3.3 葵青區 - 關顧鄰里健康,分擔病患及照顧壓力

  • 要促進居民身心靈健康,「樓長」亦可扮演重要的角色。葵青區的長青邨及荔景邨有不少長者聚居,這兩個屋邨分別在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與南葵涌服務中心推行下,開展「家加關愛在長青」及「荔景長者網際網絡」計劃,與區內的瑪嘉烈醫院合作,透過結合「醫、福、社」及「樓長」策略模式,以推動居民健康為介入點,建立區內支援網絡。一方面由醫院為「樓長」提供醫護訓練,讓「樓長」有基本能力關懷左鄰右里之健康;另一方面亦鼓勵康復人士以「過來人」身份擔當「樓長」,由他們探訪同邨或同樓的病患者,分享康復的經驗及分擔病患者與家人的壓力。「樓長」那份身同感受的體會,為不少患病街坊帶來親切及窩心的安慰呢!

3.4 天水圍及南區 – 填補社區設施不足,是街坊日常生活的好幫手

  • 天水圍區的「樓長」計劃,大多是針對區內缺乏相應的社區配套而演變出來的。天水圍區天晴邨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在二零零八年及二零一零年落成。落成初期缺乏完善的社區配套設施,其中最令街坊苦惱的,是屋邨內沒有街市,居民需要乘搭輕鐵到隔鄰的屋邨街市才可買菜,對長者街坊尤為不便。 爲了填補區內設施不足的問題,鄰舍輔導會在天晴邨推展為期三年的「晴天行動」,計劃所組織的「樓長」除了執行核心「任務」──即關懷區內有需要家庭外,更因應社區需要,組織「乾貨代購團」,由「樓長」負責到附近的街市,購買大批日用品到天晴邨,再轉讓給行動不便的街坊。這切入點讓「樓長」更快認識及接觸區內有需要的家庭,亦成功建立了街坊之間互相幫忙的支援網絡。
  • 類似的「代購」模式在南區漁光村的「漁光網絡互助社」計劃亦有推行。由於漁光村位處山上,村內並無任何街市或商場;而居民以長者為多,他們在購買日用品、糧食時,都需要提著大包小包去乘車。有些長者爲了省錢,只好花上約十至十五分鐘,走完一條長長的斜路,才能回到山上! 後來,計劃的執行機構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得到香港房屋協會的高度支援,在村內提供一個單位,讓計劃成立一個「互助社」。它猶如村內的小型超級市場,糧油食品、米、日用品等一應俱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互助社」亦成為居民的聚腳點,加強「樓長」與居民的結網功能。



5. 總結


5.1 2012年樓長運動全面啟動

  • 總結多年推行樓長計劃的經驗,基金委員會決定將推行「樓長」這成功模式及策略加以推廣。透過推展「樓長運動」,推動社區的廣泛參與,強化對社區及家庭的承托,藉此提升公眾對社會資本及基金工作的認識及認同,並將社會資本理念主流化。其中我們於2011年中,透過基金第十八期申請「建設安善社區網絡」為主題,重點推廣「樓長」策略,為「樓長運動」的啟動作好準備,並成功鏈接多個策略夥伴的支援,當中包括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協會、社會福利署及地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醫護組織等一同參與推動。第十八期獲批核的樓長計劃共十一個,連同基金過去及推行中的樓長計劃,將透過明年中舉辦的「樓長運動」啟動禮為樓長計劃揭開新的一頁。

5.2 推行「樓長」計劃小秘訣


從以上多個例子所見,要成功推行「樓長」計劃,基本功是有兩個「心」-

  • 「熱心」──計劃需要有目標及有策略地物色屋邨中的居民成為「樓長」,只要計劃能迴應社區需要,便能燃起居民對社區有著對「家」一般的承擔,挺身肩負這份「非凡」任務;
  • 「一條心」- 單單發動居民成為義工樓長並不足夠,還需要得到不少地區持份者的支援及承托,例如房屋署、香港房屋協會、互助委員會、社會褔利署、區內社福機構、警方、學校、物業管理或保安公司等等,他們的支援是建立社區支援網絡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