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色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計劃名稱及編號 : 晴天計劃
推行機構 : 伯裘書院
潮陽百欣小學
資助金額 : HKD$ 2,040,000
推行時期 : 1/12/2008 - 30/11/2011(共3年)
對像 : 天晴邨居民
推行地區 : 天水圍


1. 目的

  • 發展和諧互助的社區網絡,並善用學校的校舍作居民休閒活動,以補足地區上缺乏居民聚腳地方的不足,達到資源共享的「家、校、社」合作模式
  • 通過小學及中學突破性協作的力量,以託管和功課輔導為切入點,凝聚家長的力量,為社區作出承擔
  • 兩所學校的家長及關心社區的人士,共同攜手因應社區及學童的需要提供服務,從中提升家長與家長、家長與社區之間的聯繫,建構睦鄰的關係,凝聚和諧社區的氣氛


2. 推行策略

  • 培訓「晴天大使」及「晴天家長」, 在培訓過程中,輔導學童溫習功課,同時提供適切的課餘活動,調整生活培養個人品德,讓在職家長安心投入工作,共建和諧社區
  • 透過鼓勵區內居民參與「晴天家長」義工培訓計劃,使他們瞭解與學童溝通的技巧,投入托管服務
  • 吸納區內中學生參與培訓,成為「晴天大使」義工,掌握功課輔導等技巧,成為學生的義務導師。
  • 發展及推動「晴天大使」及「晴天家長」義工,共建和諧社區
  • 強化「晴天計劃」的義工,共同推動互動社區網絡


3. 簡介

  • 提起「學校」, 固然聯想到是提供教育的地方, 然而,學校作為社區的一份子, 可擔當的角色絕對不限於此。基金資助的「晴天計劃」, 便是由兩間毗鄰的中、小學校突破傳統, 以實踐「開放校園」的理念出發, 承托社區和家庭的需要, 藉此亦啟動了社區及家庭中潛藏的資源和動力,產生「家、校、社」的互動優勢,以及資源共享的合作模式。


4. 計劃內容


4.1 「悲情不再,天天都是晴天」

  • 「晴天計劃」由伯裘書院及潮陽百欣小學合辦,目標是為天水圍社區建構互助網絡,希望區內居民生活和諧,「悲情不再,天天都是晴天」正是計劃的基本信念。
  • 針對天水圍較多新移民及雙職父母家庭,課後照顧學童的需要甚為殷切,計劃便以日常課餘託管作為切入點,利用潮陽百欣小學的校舍作為照顧及託管兒童的地方,並邀請天晴邨居民、兩校的家長及伯裘書院的中學生共同擔當課餘義務導師,藉此平台帶動居民參與及投入社區,為有需要家庭出一分力。
  • 計劃又以伯裘書院為增值平台,利用熱心社區人士的不同專長,於假日舉辦不同的增值課程,如電腦班等,從而提升居民個人自信心及就業能力。
  • 在舉辦看似平常的課托和增值課程背後,兩所學校著實是「突破傳統」,實踐了「開放校園」的理念。他們都希望透過開放兩所校舍,讓居民能夠共享學校的資源,亦利用校園推行各項供居民及家庭參與的活動,凝聚天晴邨及天水圍的家庭及居民,達致資源共享的「家、校、社」模式。

4.2 「兩校合作,共建社區」

  • 除此之外,計劃在社區內會舉辦不同的家庭及社區活動,一方面建立及鞏固家庭之間緊密而互動的關係和網絡,另一方面帶動家庭與社區其他人士的接觸和交流,建立社區凝聚力,以及提升社區的關懷文化和氣氛,例如透過探訪長者,使晴天大使對長者有更深切的認識,增加關懷,這「家有一寶」社區網絡探訪隊至今已建立了45個家庭網絡。同時,計劃的部分活動由青少年與家長共同籌劃,藉此增加兩代溝通的機會,打破隔膜,促進互相之間的瞭解及體諒。
  • 與此同時,學校亦秉承培育學生個人品格及承擔社會之責任及使命,在計劃中特別配合學生及區內青少年的需要,培育他們參與不同型別的社區服務,包括上述的課餘託管、探訪、籌劃活動,以及表演專案等。
  • 「兩校合作,共建社區」一直是計劃的宗旨,回顧過去兩年來「晴天計劃」成功的關鍵,實有賴一眾「晴天大使」的投入。直至2011年3月份,計劃累積晴天大使達200人,核心義工已達60人,他們均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學生、大專生、家長及社區人士,可見社區人士對計劃的支援及擁戴,能夠令課餘託管班一直風雨不改地為社區上有需要的家長提供託管服務。


5. 總結

  • 整個計劃的「家、校、社」合作模式由學校出發,承託了社區及家庭不同層面的需要,更重要是成功帶動不少社區人士及家庭投入參與社區事務,互相承托,建立社區互助網絡;同時,接受幫助的個人與家庭從中亦能夠得以提升與轉化,以至回饋於社區參與其中。整體而言,計劃成功強化了家庭的功能,增加了社區的凝聚力,為社區創造了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力循環。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