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色計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計劃名稱及編號 : 荔景長者網際網路
推行機構 : 南葵涌服務中心
資助金額 : HKD$1,400,000
推行時期 : 1/6/2008 - 31/5/2011 (共3年)
對像 : 居住在荔景邨的60歲或以上長者及其家庭
推行地區 : 葵青區荔景邨
主要協作夥伴 : 瑪嘉烈醫院社康護理部、
香港理工大學梁顯利流動結合保健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
房屋署荔景邨辦事處、
區內中學


1. 目的

  • 建立一個跨代、跨階層的社區安全網路,增進長者對健康的認識,提升自我照顧能力,改善身體狀況
  • 促進鄰里守望相助,以社區承托家庭,並推動長者參與社區,實踐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概念。


2. 推行策略

  • 「長者安居樂大使」.編織社區安全網
    長者安居樂大使接受社康護士及社工的訓練,定期探訪及跟進邨內的長者健康狀況及需要。
  • 「耆英學堂」.為長者充能
    發掘長者專才,成為耆英學堂導師,讓長者重拾社會身份角色。
  • 「鄰里互助託管服務」及「社區探訪」.建立鄰里互助網路
    動員居民互相支援照顧的需要,區內學生亦成為社區義工,定期進行社區探訪,識別及轉介有需要的家庭,倡導鄰里互助精神。


3. 簡介

  • 提起「診所」,大部份人即時聯想到生病才會去的地方,但在荔景邨便有一間「社區診所」,它突破了傳統診所的框框,除了有專業護士為邨內長者提供健康護理評估及指導外,既有專業社工關顧長者之社交及支援網路;也有「座長」日常關顧,可謂全面照顧長者身、心、靈的需要。


4. 計劃內容


4.1 「醫、福、社」協作模式

  • 這間「社區診所」由「荔景長者網際網路」計劃成立,於荔景邨(又被視為「長者邨」)內推行。爲了實踐長者居家安老的理想,計劃透過「社區診所」,集結護士(醫療界)、社工(社會福利界)、居民(社區)的跨專業力量,發揮互補互動的協同效應,全面支援邨內老弱多病、長留家中的隱蔽長者健康需要,編織出鄰里支援、互助的網路,成為嶄新建立社會資本的「醫、福、社」協作模式。

4.2 鼓勵長者投入社區活動,參與義務工作

  • 「社區診所」能夠成功成立,全賴「醫、福、社」三個界別的全力參與,計劃在每個界別都網羅了主要的協作夥伴。在醫護界別中,瑪嘉烈醫院社康護理部、香港理工大學梁顯利流動結合保健中心及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便全力支援計劃的醫療及護理的指導,使長者在正確使用藥物和適當運動的情況下,健康狀況得以改善;在社會福利界別中,社會福利署、綜合家居照顧隊及長者社區服務網路亦給予地區服務的支援,除協助識別有需要的長者外,同時從中穿針引線,鼓勵長者投入社區活動,甚至參與義務工作,達致退而不休;計劃同時網路社區上不同的資源,包括荔景邨互助委員會、房屋署、地區商戶、區內中學及荔景邨居民,他們發揮了札根社區的網路力量,有效建立鄰里互助網路。

4.3 社區診所

  • 在跨專業的協作模式下,計劃除了讓長者獲得適切醫療諮詢外,更成功紓緩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由2008年6月開始,「社區診所」為103個經常進出醫院的家庭個案提供六個月的護理跟進及健康教育支援服務,成果顯著,包括﹕
    • 他們向急癥室求診次數減幅達31%﹔
    • 經急癥室入院次數減幅達51%;及
    • 住院日數的減幅高達73%。
  • 此外,「社區診所」招募了82名「長者安居樂大使」,曾探訪超過300戶長者家庭及評估其家居安全;有78位街坊成為「座長」,跟進及支援有需要長者家庭;網路超過30個社區協作夥伴等,讓居民之間建立互助支援網路,帶動整個社區建立安全網,讓長者能夠居家安老。


5. 總結

  • 這個結合「醫、福、社」專業及資源的「社區診所」,在荔景邨引發出強大的協作效應,成功孕育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氣氛及文化!